close
最近I'm捐助活動在msn的list裡颳起偌大的風潮,其中最明顯會去想的兩個疑問是:
1.微軟有的是錢,比爾蓋茲退居幕後做公益,想捐多少就捐多少?要捐給誰就捐給誰?為什麼要透過用戶的響應來替他做決定?

2.響應這樣的公益活動,為何要透過「交談」這個動作來完成?
在第一個問題裡,我可以想到的優點是,微軟透過全球用戶的響應比例,能夠分析出現在全球大多數的人最關心的議題?最想幫助的對象?從而決定捐助款的使用比例,能讓做公益的錢得到更好的比例分配與運用

而做這件事情的同時又該如何對公司也產生正向的幫助呢?這就是微軟所動的第二個歪腦筋

就我從美國朋友那邊所知道的情形,現在美國即時通市場擁有最大市佔率的並非msn,而是aim menssager(不過印象有點模糊了,如果有錯請指正),所以經由這樣的一個公益活動,一來是先以美國市場為試驗地,二來若成功的話,便能讓美國國內用戶提高使用msn的意願,而海外用戶現階段想要幫助這些組織的心情,也會對美國國內用戶起一定的推波助瀾之效,打著公益這面大旗的名號找美國朋友交談,建立起交流的網絡之後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就可能定期使用,即使一開始的動機是公益,但反正講越多捐越多,講著講著,自然而然就有了使用msn跟最近熟起來的朋友建立日後聯絡管道的動機,藉此便能提高msn在美國國內的用戶數!

於是一個龐大的良性循環: 《做公益→海外用戶push美國用戶,美國用戶本身也因公益之名而提高使用msn的意願→更多人使用msn,增加美國國內市佔率→更多人加入公益的活動,更大的號召力量→於是微軟賺更多的錢→又有了更多的錢可以捐助他人→更多的人獲得幫助→微軟企業形象上升》於焉產生


這是個很棒的點子,在web2.0的概念下,日後相信會有更多這樣製造雙贏的行銷策略推陳出新,這帶給了我們一種想像,那就是餅其實可以越做越大,資源並不必然只能淪為惡性競爭,這其實就是《藍海策略》所倡導的中心思想。二十一世紀的藍海就是web2.0這塊肥田─利用發自群眾的力量,建立供與給的互利環境。這裡有更多的可能性能讓消費者與公司一起獲利(如I'm的公益活動甚至還能幫助他人,是三方獲利),過去想要得到更高的報酬就得從消費者身上的油水削的概念將會逐漸消失,不能積極投入創造這樣雙贏局面的企業將可預見會一個個的倒下。

不過用助人的情感來帶動商機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也是另一個觀察重點
正好可以考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
 延伸閱讀
I' m--Robbin.cc
獨家/MSN出現隱藏病毒?暱稱前跑出「I'm」是啥東西?--ETtod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