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誠品逛書,我每次都會先從一樓樓梯旁的面外櫥窗開始,到雜誌區,到大門正對的新書區。

這套流程走完,接著就往裡頭走,先是隨便揀揀看看,從稍為靠外的藝術、設計區到稍稍靠內的一個扁形回字產示區,那裡面對大門的一面多半擺心理、文學與社會觀察之類的深度研究類書籍;內裡的一面則是旅遊、瘦身及食譜等輕鬆的生活類書籍,然後再到最裡面的商管、財經區,最後停在右邊的暢銷書排行榜前面。

其他我要買文具飾品才會上二三樓;想找個地方閱讀才會下地下一樓。

昨天我照平常的程序逛了一圈,最後還是站在排行榜前面,照慣例仔仔細細的由左上至右下瀏覽一遍。通常翻譯文學與暢銷文學多半是外國文學被廣告、宣傳的最多的那幾本,這區的排行大半與曝光率相關,雖然不盡客觀,但汰換率還算高,平時名次也是上上下下的沒個準。另外理財區的第一名也是常常換人作──不過大致上是那幾個名人輪流出新書。而攝影、美容、教育類更不用說了,追著日新月異的流行在跑。

但我發現就是華語文學區非常不同,榜上的書總是那幾本,或者說那幾個人。大體上態勢是九把刀佔據大半榜面,吳淡如和吳若權永遠有辦法在榜上插花,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得看痞子蔡、藤井樹和侯文詠誰出了新書才換血一次,而近來藤井樹亂其八糟量產一通,雖然慢慢成為華語文學榜上的常客,品質也慢慢淪為廉價的青春愛情沒什麼太大的變化了。

還維持一定的品質與間隔的,一來是主寫愛情的痞子蔡;一來就是擅寫社會觀察與隨筆文學的侯文詠,其他較偏純文學的張蕙菁、郝譽翔與朱少麟,雖有知名度卻不易上榜(前兩者幾乎沒上過榜,朱少麟上榜的則是被大量宣傳曝光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新書地底三萬呎出來的時候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衝上榜沒幾週就不見蹤影了)

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現階段對華語文學的閱讀口味相當單調,很大程度的侷限在網路文學,這樣一方面可能會壓抑了其他類型作家的生產力;一方面大概也算是凸顯出華語文學圈真正的寫手不足與缺乏多元題材的困境吧。

當然這麼說並不代表我不是母數之一,我並不反對閱讀的傾向朝網路文學傾斜,只是希望能有更多各式各樣類型的厲害作家出來而已。就我看現在是台灣雜誌專欄與隨筆散文的黃金時代,卻是長篇文學創作的斷層。

尤其台灣同屬中華豐厚文化的一支,又是全球少數政治敏感度高張的地區(兩岸對立),相對於對岸文學有高行健、歷史有閻連科(還有一個也相當有名的人物被我給忘了)等人的長作。顯然是可惜了我們這富饒的文學土壤。這和台灣人在人文素養上的普遍低落也許可以說是互為表裡/因果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